“2016年,全國壓減過剩產能的目標是4500萬噸,實際完成超過6500萬噸。今年上半年,已完成全年的目標任務,并淘汰落后產能,完成‘地條鋼’的出清工作?!?a href="http://www.www.cjf.org.cn" target="_blank" style="white-space:normal;">鍍鋅鋼管廠家得知,日前,在酒鋼舉辦的第十四屆大型鋼鐵企業戰略與管理研究沙龍上,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中國金屬學會企業現代化管理分會會長石洪衛指出,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分析,鋼材市場需求總體平穩,鋼鐵產業依然是前景看好的產業。在鋼鐵產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我國政府將堅持化解過剩產能的目標不動搖,鋼鐵企業環保水平普遍提升,鋼鐵企業效益顯著回升。
供給側改革下的政策趨勢
石洪衛分析,從鋼價與市場來看,鋼鐵產業鋼產量與消費量趨于穩定或下降、鋼鐵產品需求缺乏價格彈性、鋼鐵產品價格自身富有彈性、過剩產能十分龐大且產業較為分散,在此背景下開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中,外部因素包括:市場競爭秩序不完善,具體表現為需求下降、有效政策不足、執法力度不足。內部因素包括:產能過剩、產業分散、自主創新不強。
石洪衛認為,中國政府2015年開始鋼鐵產業供給側改革,主要內涵是“化解過剩產能+轉型升級”,具體包括:理念的轉變、模式的轉型、路徑的創新。一是樹立智能制造示范企業;二是運用“互聯網+”,變革生產組織模式和商業模式;三是EVI等技術營銷模式;四是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體系;五是品牌建設體系;六是對符合規范條件的企業實施分級分類管理;七是樹立綠色制造示范企業。
石洪衛表示,我國政府將堅持化解過剩產能的目標不動搖。2017年的目標是去產能、去杠桿;2018年是去杠桿、去產能;2019年是去杠桿、提升產業集中度;2020年是提升產業集中度、去杠桿。2016—2020年,鋼鐵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實現全行業根本性脫困。2021—2025年,鋼鐵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實現我國鋼鐵工業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跨越。
鍍鋅鋼管廠家從需求側看鋼鐵業發展趨勢
“受制造業用鋼將呈現相對平穩或微增態勢、北方冬季建筑業用鋼相對減弱、鋼鐵產品庫存水平不高、國際鋼材市場需求好轉等因素的影響,有利于鋼材價格的穩定?!笔樾l認為,從中短期來看,隨著基礎實施投資同比增長,鋼材市場需求總體平穩。從長遠期來看,鋼鐵產業是工業的基礎,材料特別是新型材料是制造業的物質基礎,而新型鋼鐵材料是新材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先進鋼鐵材料包括基礎零部件用鋼、高性能海工鋼、高強韌汽車鋼、高速與重載軌道交通用鋼、功能復合建筑用鋼、超大輸量油氣管線用鋼、軋制復合板、特種裝備用超高強度不銹鋼等。
石洪衛指出,“中國制造2025”給鋼鐵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新的機遇。從鋼鐵材料角度看,這將改變鋼鐵產品的內在需求結構,帶動新型鋼鐵材料的基礎機理研究,進而為鋼鐵產品的品種研發、質量改善、性能提升等提供新的市場空間。從鋼鐵智能化制造角度看,利用互聯網技術,帶動整體仿真建模技術、物質流和能源流系統優化等方面的研發,實現鋼鐵工業的基礎流程與互聯網的全線連接,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實現整個全工序、全流程的智能化。在工業化后期乃至后工業化階段,我國制造業用鋼仍將保持平穩態勢,管線鋼、電工鋼、汽車鋼、海工鋼、能源用鋼等性能提升,實現減量化用鋼,進而減少鋼鐵原燃料消耗。
鍍鋅鋼管廠家從供給側看鋼鐵業發展趨勢
石洪衛分析,國家壓減過剩產能和出清“地條鋼”產能的成效已經顯現,產能利用率上升,其中長材產能利用率已經恢復到合理水平,這有利于鋼材價格的維穩。目前,我國化解過剩產能效果明顯,產能嚴重過剩態勢得到改觀,產能利用率提高,市場無序競爭態勢得到有效遏制,長材市場“劣幣驅除良幣”的現象得到根本性扭轉。另外,冬季北方“2+26”個城市可能擬實行環保限產50%的措施,而這一地區鋼鐵產量超過了2億噸。如果限產50%,那么這個地區的鋼鐵產量將會減少,但是北方的冬季恰恰是施工淡季,這也有利于鋼材價格的穩定。
石洪衛表示,鋼鐵行業的市場集中度通常按粗鋼來測算,但企業銷售和用戶使用的是各類鋼材而非粗鋼,如果以產品集中度來替代粗鋼集中度,則更能深入地反映鋼鐵行業細分領域的大企業控制程度和市場競爭程度。對于我國大型鋼鐵企業集群,通過提高產品集中度,即提高某家企業在某個或某幾個品種市場的占有率,來爭取較理想的經營效益,是應對當前市場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
石洪衛指出,總體來講,“十三五”期間,鋼鐵行業呈現建筑業用鋼與制造業用鋼并舉的格局,總需求相對平穩?!笆奈濉逼陂g,將呈現以制造業用鋼為主、建筑業用鋼為輔的格局,總消費量呈下降態勢,但制造業用鋼相對平穩,總需求將穩定在5—6億噸/年左右?!笆奈濉逼陂g,電爐鋼占比將會出現實質性上升。在這種情況下,鋼鐵企業要明確自身定位,改進研發模式,變革商業模式,有效運用金融衍生品工具削弱兩個市場的價格波動,強化供應鏈和產業鏈金融,打造技術強企、環保強企、經營強企、運營強企、規模強企。